初心50城|长春:新中国电影摇篮之城的浮沉与新生



来源:澎湃新闻 日期:2021-05-28 09:32
新中国的第一批电影,是在长春诞生的。
长春市红旗街1118号,一组建于1937年的建筑,静立于5月淡淡的云朵之下,投下时光的倒影。这里是长春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长影),也是新中国电影事业发轫、进步、繁荣、变迁的地方。
70余年岁月,长影与长春这座城市共同历经变迁与浮沉,这块已经融入城市基因的金色名片,亟待擦亮焕新。
新的光源正在东南方20余公里之处与之辉映。长春市净月高新区1051平方公里的一片土地上,长春国际影都已经规划完成,且已经按下建设的“加速键”——未来,这里将作为继好莱坞之后规模最大的世界级影都。
坐拥新中国电影行业各种“第一”的品牌美誉,凭借长影在电影产业深耕约70年的行业优势,长春的电影事业正在积蓄新的发展力量。“接下来,长春应在全产业链中各个环节形成较强的专业能力,不局限于电影的内容生产,而是着眼于文化、商业和社会等多种和人们生活、发展密切相关的领域,最大程度地和电影生产相关的社会各要素间进行强有力的融合,形成核心力量完成‘破圈’,实现引领。”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副院长史册说。
光辉岁月
5月,长春即将迎来夏季,也是这里最好的季节。作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长影旧址博物馆,也迎来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长影旧址博物馆是长影集团在完整保留1937年原“满映”建筑的基础上,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修缮完成的,2014年8月19日正式对外开放。该馆通过文物保存、艺术展览、电影互动等形式,呈现出电影艺术的多重主题,全景式介绍中国共产党接收“满映”,建立东北电影制片厂的历程。
位于长春市红旗街1118号的长春电影制片厂,是新中国电影事业发轫、进步、繁荣、变迁的地方。 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赵实 摄

“长春电影制片厂是中国共产党于1945年接收‘满映’后建立的新中国第一家电影制片厂。它开创了人民电影的七部第一,即第一部多辑新闻纪录片《民主东北》、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第一部科教片《预防鼠疫》、第一部长故事片《桥》、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创作出品了《白毛女》《平原游击队》《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五朵金花》《英雄儿女》《创业》《人到中年》《开国大典》等一大批为人民放歌,为时代立像,为民族铸魂的优秀影片。”穿梭在馆中的90后讲解员王梓嘉近来非常忙碌,每天从博物馆开馆开始,她为游客提供的解说工作便接连不断,但每一次讲到长影曾创下的多个“之最”时,她的语调里都洋溢着欣喜与自豪。
“来馆里参观打卡的人越来越多,逐年递增。”今年是王梓嘉担任长影旧址博物馆解说员的第7年。这也是她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
王梓嘉说,长影是从小到大都万分熟悉的名字,长影出品的电影也是伴着长春孩子长大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大学是学播音主持专业的,毕业那年,听说长影旧址博物馆即将建成,并且对外招聘,我就果断来应聘了。”她说,对于长春来说,长影就是这座城市的辉煌名片,能为这张名片的增光作出贡献,是很多长春人的愿望。
的确,长影之于长春,是一个深刻的城市印记。据长影集团介绍,长影作为新中国第一家电影制片厂,1945年10月成立,曾先后创造新中国电影的七个第一,几十年来,拍摄故事影片1000多部,译制各国影片1000多部,向全国输送大批优秀人才,被誉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
在长影集团的官网首页,“与共和国风雨同行的制片厂”的字样颇为醒目。这是长春的荣耀,也是长春电影事业梦开始的地方。
长影旧址博物馆的90后讲解员王梓嘉说,长影出品的电影也是伴着长春孩子长大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白毛女》《平原游击队》《董存瑞》《上甘岭》《五朵金花》《战火中的青春》《刘三姐》《冰山上的来客》《英雄儿女》《保密局的枪声》……长影制片厂成立后,一部部家喻户晓的影片在此诞生,也创造了新中国电影约半个世纪的辉煌,还向全国输入了2000多名优秀电影人才。
比如,仅上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期间,根据长影集团提供的史料,长影在这十年间生产故事片109部,戏曲艺术片20部,题材不断丰富,出现了惊险、喜剧、艺术性纪录等样式,译制25个国家影片433部,形成了一支训练有素的译制片队伍。这时期,长影还拍摄了一些纪录片及科教片,形成了可以印制大批拷贝的生产能力,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电影生产基地。
改革浮沉
时代不断向前,中国文化产业不断发展,迈入市场化的步伐不断深入,中国电影产业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993年,广电部启动了中国电影机制改革3号文件,中影公司不再统购包销国产故事片,各制片厂必须自负盈亏,长影开始陷入困境,每年投产数量十分有限,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长影出品的影片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曾经一度濒临倒闭。
在这样的压力之下,长影启动了改制方案,开始走向市场化,投入到与越来越多的民营电影企业的竞争之中。
为了摆脱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问题,长影推行准独立制片人制度,密集出台措施,在用人制度、产权结构、产业结构、制片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改革。2005年5月29日,国内第一家世界级电影主题公园长影世纪城正式开园,运营10年来,已接待1000多万国内外游客,成为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的成功探索和开山之作。这也标志着长影改革的初步成功。随后,陆续建成的长影博物馆、长影影院等,也都使长影制片厂这一品牌受到外界更多的关注和欢迎。
“和一些处在北上广等地的影视企业相比,长影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发展上确实与一些企业有一定的差距,这也与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时任长影集团总经理李庆辉此前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曾表示,长影这么多年坚持走改革之路,经历过阵痛与摸索,终究还是成功的。
2011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史诗巨制《辛亥革命》成为长影改制以来首部票房过亿的影片;2012年,古装巨制《铜雀台》培养了长影首个亿元票房导演;2014年,3D动画大片《龙之谷:破晓奇兵》和讲述平凡人梦想的《老男孩之猛龙过江》,票房达到6亿元。
而在改革的过程中,长影对主旋律创作的坚持从未改变,并致力于主旋律作品的市场化,比如其创作拍摄的《索道医生》《老阿姨》《守边人》《黄大年》等,正是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主旋律现实题材优秀影视作品,上映后受到了强烈的关注,带给观众深刻的震撼与感动。
长影旧址博物馆中,全方位展示了长影在新中国电影史中的发展历程。

据长影集团介绍,通过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长影由改革前总资产仅2.5亿元,发展到现在的总资产130多亿元。
多年来深入研究长春电影文化的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副院长史册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经过数十年的浪潮浮沉,如今,已经来到了考量长春电影事业如何再创辉煌的关键节点。
“长春电影事业发展的‘重启’,看起来是地域、资金和人才等条件的掣肘,实质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思维能否‘破圈’,以引领‘新电影’的生产。”史册注意到,媒介化变革发展到今天,电影固有的生产逻辑已然被中断,建立不同以往的思维模式和独特的专业想象力,已成为传统电影在新时期发展的前提。
史册认为,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媒体,首先要在自己的领域内部梳理全产业链条,做好“新电影”生产全新变革的思想准备。“长春需要完善对现有的电影资源的战略规划和统一开发,增强电影文化项目的创新性,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
世界级影视基地
实际上,在长影旧址东南方向20余公里处,一片属于长春电影事业未来的全新景况已在搭建。
2020年3月,为加快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支持重点区域率先突破,引领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长春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以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四大板块”建设。“四大板块”包括长春国际汽车城、长春国家区域创新中心、长春国际影都和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
由此可见,长春国际影都对于长春的发展未来而言,堪称“一极”。
长春万达影视文化旅游城金胶卷展示中心已经投入使用。

长春国际影都是以万达文旅项目为龙头,充分发挥长影作为中国电影摇篮的文化传承和区域内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全面打造国际化电影全产业链基地。
按照规划,长春国际影都总面积1051平方公里,核心区包括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主要区域,以影视产业为核心,兼有5G科技、旅游、文化、教育、体育、商业、会议等功能,是全球内容最丰富、设施最先进的影视产业区。规划有影视产业区、5G产业区、影视学院区、长影总部、文化馆群、万达MALL、承办长春国际电影节的金色大厅、度假酒店群等。核心区重点项目2020年开工,四年内主要业态基本建设完成。到2025年,力争主导产业产值和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00亿元。
如今,长春万达影视文化旅游城金胶卷展示中心已经在生态西街上投入使用。其周边的地块上,一座座全新建筑已初具规模,这里正是长春国际影都核心区的所在地。
长春净月高新区管委会向澎湃新闻提供的资料表明,长春国际影都核心区将主要包括六大基地。影视产业基地,将对标美国好莱坞基地,涵盖拍摄、制作、外景地、电影技术展示、旅游全产业链,规划35个国际一流大型或超大型摄影棚;影视文旅基地,将建设省三馆,即美术馆、大剧院、近现代史展览馆、万达MALL、度假酒店群、主题商街、长春国际电影节主会场金色大厅等;影视教育基地,将集聚吉林艺术学院、吉林动画学院等艺术院校,同时规划影视学院区,使影视高等教育与产业创新紧密结合,打造新时代面向全球的影视人才摇篮;影视孵化基地,将建设创客中心、电影工坊等影视创意空间,搭建资本扶持、商机对接等综合服务平台,孵化200家以上5G影视产业公司,孕育影视创新创业生态圈;5G产业基地,将由5G基础设施、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产业物联网等组成,建设大型云平台,为入驻企业提供影视内容存储、制作、审片、发行等全产业链的云服务;影视总部基地,将引入长春电影制片厂等影视企业及其上下游产业链企业。
万达投资集团长春公司副总经理张春霖告诉澎湃新闻,目前,影视产业基地、影视文旅基地的多个项目已经投入建设,度假酒店群、长春国际电影节主会场金色大厅等,计划于明年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今后,这里将作为长春国际电影节的主会场。
值得一提的是,长春国际影都的拍摄基地之中,将坐拥世界上最大的摄影棚,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目前,35个摄影棚中,已经有两个影棚即将完工,并将在今年年底投入拍摄。
再续光荣与梦想
张春霖说,万达集团之所以选择参与长春国际影都的投资建设,正是因为长春是新中国电影的摇篮,影视文化的基因与文脉,已经深入城市肌理。
“作为投资者,我们能深刻感受到,长春这座城市具有深厚的电影文化底蕴,政府将电影产业作为重点打造的产业布局,是延续光荣与梦想,也是以文化促振兴的重要尝试,我们对此也充满了信心。”他表示。
长春国际影都的35个摄影棚中,已经有两个影棚完成封顶,并将在今年年底投入拍摄。

史册认为,长春国际影都项目虽以长春冠名、以地理区域为基础,但绝不是仅限于地理空间坐标的一个存在,其建设必定会为长春电影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将吸引国内外各类影视产业机构入驻,使其成为集电影拍摄、后期制作、电影旅游、衍生开发等产业为一体的综合集聚地,不仅拓展了长春电影产业的结构链条,也相继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使影视产业成为长春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成为长春经济水平提升的一大驱动力。
“东北电影振兴,其核心在长春电影产业的振兴。”史册说,电影文化的振兴,首先体现为影视产业的繁荣发展,在包含制作、发行、放映以及衍生产业在内的电影全产业链协同作用下,势必对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在新媒体平台及互联网技术的助推下,电影文化中所蕴含的东北人文及特色也将得到更广泛地传播,进而带动旅游等相关产业的长足进步。”
此外,长春国际影都项目的建设也将倒逼影视教育行业的发展,全面提升影视专业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为影视创作输送优秀的编导、导演和制作管理人才。“电影文化的振兴,也能增强东北地区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吸引影视行业的优秀人才涌入,对于加快东北全方位振兴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史册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